內感受
回上一層: 生命科學
什麼是內感受?
「內感受」(interoception)是一種自己感受自己身體狀態的能力,這些身體狀態包括心跳頻率、胃腸感受(飽足感、飢餓感、腸胃蠕動狀態)、呼吸頻率、疼痛反應與壓力反應等,內感受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不僅涉及神經科學,也包括心理學與生理學等學科。整體來說,內感受是我們自己注意當前身體感知的一種能力。
內感受的重點整理
-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身體的狀況,這些神經通常傳遞的是模糊的訊號。
Studying how humans experience their internal sensations is tricky, however, as Penfield discovered. Many signals are unconscious, and when they do rise to our awareness, they’re often blurry and ambiguous, making it hard for people to report what they’re experiencing…
正如彭菲爾德發現的那樣,研究人類如何體驗其內部感覺是很棘手的。許多訊號是無意識的,當它們確實引起我們的注意時,它們通常是模糊的,使人們很難報告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
—《Newly detailed nerve links between brain and other organs shape thoughts, memories, and feelings》
有些閃爍與間歇性的神經訊號很難使用二分法來界定該訊號屬於有意識,或者該訊號屬於無意識,在處於意識灰色地帶的病人中,有些病人們可能在前一秒有部分意識,甚至有著內感受,但下一秒又失去內感受。
內感受的人體測試通常受到測驗的本身而失去判斷標準,例如處於平常心的受測者就容易因為配戴測量裝置而產生緊張,進而使測試結果產生偏差。重點在於如何使用低干擾的測量方式讓受測者能夠不會感知到自己正在受測。
Commonly used tests of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ask people to detect or count their own heartbeats, an interoceptive signal transmitted by the vagus. But these tasks are hard to do at rest, and are easily biased by prior knowledge about heart rate from, say, wearing a fitness tracker
常用的內感受測試要求人們偵測或計數自己的心跳,這是一種由迷走神經傳遞的內感受訊號。然而,這些任務在休息時很難完成,而且很容易受到先前關於心率的知識(例如佩戴健身追蹤器)所影響。
—《 Newly detailed nerve links between brain and other organs shape thoughts, memories, and feelings》
延伸思考
- 問題:「內感受有必要提供我們自己都無法承受的感受嗎?」
舉一點例子,例如疼痛既然是一種警訊,那人體為什麼會需要一種連人體自己都無法承受的疼痛? 例如分娩、燒傷或斷肢。《意識的解釋》在第74頁也有相同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似乎更傾向哲學問題,科學上試圖去解決如何不讓人體那麼劇痛,而不是問為什麼人要承受劇痛。